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行业资讯>>综合>>内容阅读
郑永刚:揭秘中国西装第一品牌杉杉变身全球最大锂电材料生产商
“早在1997年,中国服装产业最火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家企业快死了,我要找到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空间的产业,我进入锂电材料行业时,10个人里有11个说我疯了,可是企业家本来就不是常人,企业家看的是未来。”郑永刚说,正是这些早期的布局将他推到了如今的位置。

郑永刚:揭秘中国西装第一品牌杉杉变身全球最大锂电材料生产商

“中国服装业最火的时候,我就预感到公司快死了。” 图/中国企业家杂志

在很多年轻人心中,杉杉控股董事长郑永刚的形象是面目模糊的。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对他有些印象:“哦,就是那个做西装的。他后来怎么样了?”后来……随着国外男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杉杉这样的国产品牌反而越来越弱势。

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的行政套房里,我第一次见到郑永刚,和想象中西装大王的样子很不一样。他穿着深蓝套头衫和便裤,看起来是一位形象随便的大叔。我敢说,只要他一下楼,会立刻湮没在金融街的人流里。是的,郑永刚已经不需要再为中国西装第一品牌代言,这些年电池材料、电池、动力总成和整车的生产线。杉杉,已经从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变成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材料生产商,现在又开始往下游的正极材料产销量全球第一,负极的人造石墨产销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电解液国内前五,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材料供应商。杉杉也已完成了从服装到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大家都说,“这小子押宝押对了”。可是20年前,没有人赞同郑的想法。

时间回到1997年,中国还没有加入WTO,国民的消费需求还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中国的服装市场还是国民品牌的天下。但是郑永刚意识到,国门迟早要打开,一旦打开,大量国际大牌会涌入中国市场,而中国品牌是很难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因为经常出国,这种预感早就有了”。郑永刚说,虽然服装是日不落产业,但中国服装业必将迎来衰退。

1999年前后,思索了两年转型的郑永刚,接触到一项令他兴奋的技术——锂电池负极材料只是鞍山热能研究所承担的一项863课题,离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也不是科学家,不懂技术,但我能嗅到,这是将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郑永刚决定,将鞍山热能的人和技术都收购进来。

实际上,1999年的郑永刚,还要等待8年,才能迎来锂电池行业的第一个爆发期。其间,他不仅推进了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还先后拓展了正极材料、电解液业务。“当然有很难的时候”,郑永刚坦言,也曾想过要把锂电材料业务卖掉,“但那时候哪有人买”。

2005年前后,杉杉股份在宁波的生产基地由原来的鄞州区杉杉工业城迁址到当时比较偏远的望春工业园,原厂区土地性质改变为商业用地。谁都知道,鄞州区的商业用地后期的升值潜力巨大。但杉杉没有保留土地,而是选择拿了政府的拆迁补偿金,“主要还是当年财务上有些压力。”杉杉股份人士表示。

全球对于锂电池需求的爆发,是由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引爆的。智能手机带动了整个3C产品的革命,锂电池得以普及。2008年,庄巍开始担任杉杉股份的董事长,恰逢锂电材料行业的第一个红利期。自此,锂电材料业务被写入了杉杉股份的主营业务,服装业务营收占比逐年减少,直至2013年,杉杉股份的锂电材料业务收入全面超过服装业务。

正如郑永刚所言,任何一个行业都会从空白走向过剩。自2011年开始,中国的锂电正极材料产能开始过剩,行业竞争加剧,杉杉相关业务一度陷入亏损。好在2014年后,锂电池行业迎来了第二个、由电动汽车带来的爆发期,整个需求市场还在以每年两位数增长。不过,中国制造业有着非常典型的羊群特征,当看到一个行业里有人赚到钱,后来者会一拥而上,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正极材料仍然过剩。

郑永刚:揭秘中国西装第一品牌杉杉变身全球最大锂电材料生产商

杉杉股份2016年前三季度经营情况整体回顾(单位:百万)

但2016年上半年,杉杉股份的正极材料业务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在收入同比增长8%的基础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上升了232%。“产能过剩不是绝对的,锂电材料在结构上仍然是短缺的。”庄巍表示。据其介绍,近几年杉杉股份在3C产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方面,引入高压实密度和高电压,这是很多企业生产不了的。

庄巍还告诉记者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杉杉股份正极材料的利润上升,有一个原因是与上游的碳酸锂价格上涨有关,由于杉杉的正极材料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可以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传导出去,甚至可以借此提高自身的毛利率。但在相对同质化的电解液业务上,杉杉股份无法将上游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传导出去,2015年该项业务亏损。于是公司决定往上游走,通过产业链协作控制原材料风险。次年年末,杉杉股份通过增资控股了巨化凯蓝公司,后者现有2万吨电解液和2000吨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

2016年2月,杉杉股份旗下的正极业务公司杉杉能源(835930)在新三板上市。一个问题是,为何不将整体锂电材料业务打包上市?郑永刚的答案是,杉杉的正极和负极业务都很大,单一公司5~8年都能实现20亿元净利润,估值达到800亿元~1000亿元。如此体量大的公司,是没必要合二为一的。

杉杉能源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约11亿元,净利润1亿元。

产融结合

虽然杉杉股份的锂电材料业务,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行业的天花板依然存在。“这个行业是不可能做出几千亿规模的”,郑永刚说,要为杉杉股份规划一个更长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延伸产业链条。实际上,很多年前,郑永刚就曾经说过,希望能打通锂电池行业的每个环节。

“早在1997年,中国服装产业最火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家企业快死了,我要找到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空间的产业,我进入锂电材料行业时,10个人里有11个说我疯了,可是企业家本来就不是常人,企业家看的是未来。”郑永刚说,正是这些早期的布局将他推到了如今的位置。

但杉杉股份始终没有进入电芯行业,“因为电芯厂是我们的客户”,庄巍说,如果杉杉也做电芯,那还有多少电芯厂会来采购杉杉的锂电材料?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开始爆发,杉杉股份自2015年开始,将产业链条往下游延伸,从动力电池PACK到动力总成、新能源整车、储能以及新能源车运营。乍一看,杉杉股份的发展思路和银隆很像,除了电池技术不同之外,两家企业都是从锂电行业延伸到新能源车行业,甚至两家做的整车都类似,以客车为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