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讯:先有“发改委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发放”,后有“工信部发话喊停3025款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短暂的蜜月期后,由牌照引发的讨论或将开启新能源汽车行业新一轮洗牌。
在开闸引入“鲶鱼”带动行业进步实行了一年之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或将有了新的想法。
6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7月6日,工信部暂停了3025款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
如上述消息属实,无论关卡设在“发改委核准项目”还是“工信部发放资质”,亦或同时加严,都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是第十家拿到发改委核准的车企,但目前所谓拿到资质车企其实只拿到一半。发改委项目核准是指企业有建设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资格,产品上市销售还需要工信部准入。”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心文在5月受访时如上表示。
这也意味着,获得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仅仅拿到了一半资质,未来仍有可能出局。
可喜的是,仅1个月后,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97批),云度新能源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其正式从“生产允许”升级成为“销售允许”。
政策整体利好的当下,缘何传出“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上述消息一旦坐实,又将对全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立项到准入?
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又称牌照,准生证,对于2014年不断涌现的新能源造车企业来说,它是能否进入整车生产制造领域的敲门砖。
据了解,目前拿到“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共有15家。对于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查,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一。相较于传统汽车的生产资质审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查经历了“严格管制”到“宽进严出”的变化。
在发改委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对于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要求是: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四缸发动机的乘用车年产能不低于5万辆。
而在2015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文件中,已对发改委工信部两个部门在汽车制造行业的管理角色进行了清晰定位。
其中,发改委主管投资部分,对投资主体提出条件并通过各个层级的发改委对投资主体在30工作日内完成审查,而工信部负责准入管理,对新建企业和产品准入进行规定并审核。
投资项目的立项看重的是资本结构和15辆样车的试制能力,而获取企业和产品准入许可,则需要工信部对量产车进行检验并审核,也就是说根据汽车产品的生产进度,从项目立项到工信部的资质批复还有1-2年的时间要走,而且相比于发改委的立项批复,工信部的资质审核对于产品各项指标的要求会严格得多。
拿到发改委的一个项目立项,是获取生产资质的先行条件,而实现这一步相对来说并不难,可要获得工信部的产品准入,却并非易事。
“业界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发放有误读,事实上,发改委核准不等于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业内一位资深从业人员向《能源》记者分析,“所有新建车企获得发改委核准仅是第一步,想要真正获得资质还需通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而最终能否卖车,还需看企业及产品是否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7月6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297批)》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第6批)最新公告。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共有15家企业获得了发改委的项目准入,但仅有北汽新能源和云度新能源两家企业的产品进了工信部的产品公告目录。
按照规定,我国对新能源生产资质实行双批制,即申请新能源资质审核的企业在通过发改委的审批后,还需再获得工信部的审批。
事实上,业内批评发改委存在资质“放水”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在他们看来,今年短短半年间,发改委就已发放8张生产资质,审批数量远超去年总量,按此速度审批下去,新能源汽车产能或将出现严重过剩。
“显然,工信部在第二道‘关卡’上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而这次‘叫停’风波,或被视为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狂飙的一次纠偏。”业内人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