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讯:北汽新能源处于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航”地位,而特来电在电动汽车充电、以及运营充电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7月29日,特来电与北汽新能源在北京亦庄签署充电服务战略合作,并且发布首批“卫蓝充电站”。
充电环节始终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次合作两者均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的战略升级,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
充电桩一般都由企业独自运营,在共享经济的影响下,充电桩的共享已不属罕见,而此次特来电为什么选择与北汽新能源合作共建充电站。
作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北汽特来电(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副总经理李好朋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首先是北汽新能源作为特来电的股东,共同建设卫蓝充电站是作为对北汽新能源回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北汽新能源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连续四年名列前茅,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卫蓝充电站
关于充电桩的运营和赢利等问题,始终是困扰行业的难题,那么这次特来电与北汽新能源首次的推出的卫蓝充电站,这一合作模式在充电桩运营与盈利方面有何探索与创新?
与用户互利共赢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北汽新能源与特来电已经有长期合作基础。两年前,北汽新能源与青岛特来电,以及冀东物贸成立全国第一家充电合资公司。李好朋告诉记者:“目前特来电已经有82家子公司,覆盖240多个城市,上线运营充电桩终端超过11000个,累计充电量超过2000万度,充电次数突破141万次。此次与北汽新能源合作建设卫蓝充电站主要是针对北京市场。”
当记者问及卫蓝充电站与以往的充电站有何不同,李好朋告诉记者,首先在用户方面,只要是北汽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到卫蓝充电站充电,终身享有95折的优惠。而且北汽特来电还推出了“用户成长计划”,包括积分商城兑换的专属权益,优先响应的VIP客户服务,车主充电体验及交流圈层活动,以及为用户提供从充电、用车、养车,乃至电影娱乐和旅游等一系列增值生态服务,以此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互利共赢;其次,双方的合作可以促进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和企业形象的维护,能够扩大对外传播力度和影响力。
同时,记者了解到卫蓝充电站经过了进一步的包装和升级,在车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匹配和柔和发展这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李好朋表示,在卫蓝充电站进行筛选时考虑到很多的维度,比如场站和车的结合度方面,车桩互动性方面都在进行不断地摸索,在未来不排除有专项的运维服务,包括AI方面的标识。特来电此次与北汽新能源推出的卫蓝充电站不仅实现与用户之间互利共赢,而且在探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汽车服务,提高用户对双方的品牌认知起到比较大促进作用。
实施E-person计划
由于充电桩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来,在2015年1月15日,由国家电网建成的50个充电站,国内首个高速公路跨城际快充网络——京沪高速快充网络全线贯通,才经过两年的时间。因此,在充电桩建设的前期关于运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李好朋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由于目前充电桩投入周期还比较短,并没有探索出比较好的运营模式。不过在此次卫蓝充电站的发布现场,提出“E-person”计划,是对充电桩运营创新这块做的探索和思考。记者了解到,关于“E-person”计划的初衷,是发挥社会化的一些力量,吸引一些第三方的组织加入到充电桩的运营中,秉承“共建、共有”的概念,实现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充电桩,最终实现共同受益。
李好朋介绍,“E-person”计划是建设充电站运营模式的一个创新,对公司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最终的目的是发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到充电站的运营当中,能够成为运营部分的主体,通过所有权、经营权的释放来促进双方共同受益。据了解,目前该计划具体的方案是把某个区域的充电场给第三方来运营,给进入的第三方设立一些目标,如果完成目标,以奖励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据悉,首批的20个试点已经发布出来,希望通过前期的试点工作来验证在运营方面的创新。
如今,在共享经济的影响下,充电桩的运营也不例外。该计划通过与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进行多样化的经营策略和模式创新,引流用户,盘活资产,是北汽特来电希望更多的优势资源拥有方成为电的“主人“,让充电重新连接各个领域,开启创富模式,享受共享经济收益。
探索大数据商业模式
据了解,由于现在充电桩的建设还处于前期的投资阶段,且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因此目前充电桩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服务费方面,李好朋表示实现充电桩的全面盈利还需一段时间。
在充电桩的增值服务方面,除了收取服务费和广告费方面,北汽特来电正在探索利用大数据来实现新的增值。李好朋介绍,在大数据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系统的架构和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功能,但是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用户规划太少,眼下数据的入库还是太小,目前只是在做准备的工作,技术的准备和产品的验证,包括对外战略的一些合作,如果想盈利估计要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规模大了,利用大数据所发挥的增值才更有效。
充电桩的赢利模式是行业内普遍面临的一些难题,虽然目前整体的盈利比较难,但是随着政府对新能源的汽车鼓励和支持,市场投放量的增多,对大数据的利用来实现产品的赢利和增值,不啻为一个好的渠道。
最后李好朋表示,因为充电桩是一个公共基础设施,在最初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广度和覆盖面,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其中。在前期阶段,建设一个生态的充电网络更为关键,赢利则是次要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实现全面的赢利还要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量。
延伸阅读:
原标题:关注| 卫蓝充电站:能否冲进赢利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