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技术研究>>电池应用>>内容阅读
移动充电设备——“最后一公里”充电终结者?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摘要:决定社区移动充电设备供不应求还是会被冷落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真的能够为电动汽车用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充电难题。

移动充电设备作为私人充电桩的补充,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不具备建桩条件的老旧小区充电难题,而且还能够将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进行再利用,为电池的梯次利用又打开“一道门”。然而,这看似一举两得的设备真的能够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充电的瓶颈吗?

事实上,在其规模化与市场化之前,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给移动充电设备制造良好的使用环境,完善设备的生产-销售-服务环节,提高其使用效率则是留给行业的思考题。

“最后一公里”充电终结者?

其实,移动充电设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2015年,普莱德、盟固利、富电科技等多家企业就已经完成移动充电设备的研制工作,并进行了小范围示范运行。近日,普天新能源也在北京市通州、大兴、昌平、朝阳等4个城区投放了120台移动充电设备,可以说,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投放。据了解,该项目首期将共投放350台设备,预计今年7月底前投放完毕。也就是说,移动充电设备很快将走进更多社区。

对大多用户来说,移动充电设备还较陌生。其实,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可移动充电桩。众所周知,在小区内建充电桩并非易事,需要同时满足电容量充足、车位固定的最基本条件,而对于老旧小区来说则更为困难。而无需固定车位、充足电容的移动充电设备就成为缓解用户充电难的利器。

当设备满电时,能够及时为车辆充电,而进行电力输送完毕后,充电设备自身还需进行4小时左右的补电,以便于下一用户充电使用。不过,由于设备投入量较小、等待使用的时间较长,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容易使急需充电的用户流失,这也是该设备的局限性所在。因此,还不能真正意义上说移动充电设备是“最后一公里”充电的终结者。

退役电池的“回收站”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