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有无人机的小伙伴请注意,这个神器可以让无人机直接返航降落!!”
10月19日,在“卡麦航拍俱乐部”微信群里,丰安电力(朱引伟)发出了这么一条消息,配图是JH-160型手持式无人机管制设备。该设备曾用于杭州G20峰会安保,售价是每套25万。
“慌的。”另一群成员林勇立即回复,在他看来,这是个危机警报。
而锌财经随后联系到了朱引伟,在提及此类管制设备时,他直言:不是很了解,就在媒体上见过110拿着枪型的东西,说可以打无人机。
对无人机爱好者来说,此类的设备像是横空冒出来的陌生玩意儿。为此,锌财经辗转找到了捍鹰科技创始人金颖,试图揭开这个隐藏在无人机背后的神秘产业。
01
矛在升级,盾一定也会升级
无人机的暴热掀起了一场市场卡位战。
按销量算,“个人”无人机统治着无人机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达94%。
与之而来的是全国近半数的无人机在“黑飞”。今年4月,成都无人机黑飞延续17天之久,9起黑飞事件导致双流国际机场100多趟航班受影响。
“我在西湖的花港观鱼飞过,当时有十几个保安找我,后来是通过亲戚才从派出所出来。”提到黑飞,朱引伟这么说。
他用的大疆无人机后台地图上标有明确的禁飞区域,这次出问题的原因在于花港观鱼是限高区。“在杭州,主城区不是禁飞区,就是限高区,飞一次得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跟做贼似的。”
“而且国家监管越来越严格,估计无人机没多长时间可以飞了。”无人机爱好者老王说。
他买无人机主要是为了摄影,但景区的解除飞行限制申请往往不被通过,“没个人和部门敢承担责任盖这个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闲鱼App上,已有类似破除无人机禁飞区、限高区的产品出现。
“但是我们防的还不仅仅是他们。”捍鹰科技创始人金颖告诉锌财经潘越飞。
现在,无人机行业的一个趋势是:由消费级转向行业级。消费级无人机搭载专业设备,可以通过玻璃震动监听室内通话,或是入侵Wi-Fi网络,进行偷拍偷录。
“这就要求安防做相应的升级。”金颖说。在他看来,无人机市场和反无人机市场是矛和盾的关系,矛盾攻防,螺旋发展。
而他们提供的无人机反制方案、无人值守方案、场面监控方案,能针对无人飞行器进行距离探测、智能识别、自动干扰处置,被笼统地概括为“无人机安防”。
但是,在机场,撞上无人机是小概率事件,被鸟撞才是大概率事件。飞机的高速运动使鸟击的破坏力达到惊人的程度,一只麻雀就足以撞毁飞机的发动机。
类似的情景或许能在影院看到。
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讲的就是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每10分钟,就会有一只鸟从我们头上飞过,天天有鸟撞上飞机。”这一数据,在美国是每年约9000只。所以打无人机成了小众需求,机场更迫切的是打鸟。
真正的从业者,从来不会只把自己定位于打无人机。
锌财经拿到了捍鹰科技的对外商务ppt,在其介绍中,金颖给自己的打的标签是:一家提供空域安防解决方案及产品的高科技公司。“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工具,帮助政府、公安提供低空空域的管控。”
而支撑起解决方案的,是浙大的技术背景,是有十几年研发和工程经验的技术团队。
02
经验,在这一硬件领域值几百万
“做硬件很难,没有纠错的时间,更没有转身的时间。这就是硬件公司容易死的原因。”金颖说。至于难在哪,他给的答案是: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硬件研发成本高。做互联网的出错后,或许三个月就能转得过来,但干这一行的,转身周期是一年甚至更久,“相当于重新再做一家公司”。所以少犯错,或者犯错后能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成了关键。
“而且这个行业门槛很高,不是稍微懂点软硬件就能做的,那样只会两眼一抹黑。”在捍鹰,做雷达的常年做雷达,做电磁干扰的常年做电磁干扰,做软件的常年做软件,都是各个领域中都是老手。而CTO孔晗是系统架构师,擅长主持复杂的系统的开发,懂雷达,懂电磁干扰,也懂软件等。
“我们不仅能发现无人机,还能发现人和车。”孔晗告诉锌财经潘越飞。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时长2分40秒的测试视频:下雪天,远处有个穿着白色披风的人在靠近,仅凭肉眼根本识别不了。
“我们给几十个人看过,没人能看出来。背景太复杂了,即使是摄像机也做不到。而且这种问题不是技术能解决的。”
据锌财经了解,安防,特别是视频监控领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前端智能,即把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的算法放在摄像机上,不再通过后台云计算去做。这需要雷达和摄像机之间的完美配合。
“不同于监控设备“线”的概念,雷达是一个“面”的概念。即使是大雾、雨雪天气下,只要有人在行动,都能被发现,并且任何连续运动轨迹都能被记录。”金颖解释说。雷达已成为监控系统的重要补充,提供大场面、高精度的监控和识别。
类似系统的核心是小型化雷达。
做硬件的,很多需求都是拍脑袋想的纯技术需求,这导致雷达没什么大革新。但小型化雷达才是民用市场用户真正需要的,捍鹰从去年3月就开始做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
锌财经对比了军用机扫雷达以及小型化民用电扫雷达。相比前者360°旋转,4000小时左右的使用寿命,后者的固定监控范围是90°,使用寿命达10万小时。
而雷达的市场价在20万-200万不等,一般利润都会在50%左右。
03
这个市场,更多地是靠关系在驱动
“我们要做的是立体安防。”金颖说。
立体安防是这行业的专有名词,即对低空空域和地面的防护。
以机场为例。机场周界横向距离一般是五千米,纵向是三千米,装监控范围是2千米的对摄的话,六七套就可以。
但和军用雷达比,民用雷达就是个小生意。
“军用雷达能做到五年做一单,一单吃五年。但做民用雷达的大部分还不行。”一位的安防行业连续创业者林强(化名)告诉锌财经潘越飞。
他说,除了机场,监狱、核电站、石化园区、体育场馆等也是此类公司的目标市场。单监狱这一块,中国有近700个监狱,5000+监区,市场容量在50-100亿左右。
“所以市场很大,而且分散,玩家也不多。”据锌财经统计,涉及安防业务的上市公司有244家,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但与捍鹰类似的公司只有十几家。
而此类生意,更多的是靠关系在推动,地域性很强。
比如,江苏某地有家监控厂商,只做徐州当地的生意,一年能做三个多亿,活得很滋润,公司也正在走上市。
在林强看来,这个行业最典型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利用好信息不对称就能活。“上次,有个西北的哥们对他说手头上还有六千万没花出去,这就是机会。”
“而且直销的天花板很低,最后突破一百亿,甚至更往上走,一定要靠渠道。”但渠道往往很现实,他们不会急于进入早期市场,而是等,等样板案例的出现。
做硬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是:有大佬进场了,怎么办?
面对投资人的质询,锌财经采访了3位该领域企业家,共同答案都是:大公司看不上。
“但我们这种公司,以后被大公司收购的概率还是挺大的。”或许,这是目前隐藏在无人机背后神秘玩家们的共同路径。
Q&A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