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切美好的背后却存在着阴影。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前端、中端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后端滞后的实际状况。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目前我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约18万个,加上私人充电桩数量,总的车桩比约为4:1,这远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充电需求。后端滞后的瓶颈制约现象正日益突出。
一边是充电桩的总量不能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另一面是已投建充电站的高空置率。一些大型充电运营企业,在2015年左右集中建设了大量的充电站,但是那时的充电企桩运营企业处于跑马圈地的模式,所以许多站点选址欠妥,同时,又在运营上的缺乏经验,导致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使得市面上出现大量的僵尸充电桩。这不仅对社会资源是一种浪费,而且充电桩在闲置时则没有任何负荷,这对传统电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仅以北京的充电站(10个以上的快桩)为例,国网146个大型场站,3355根充电桩,空闲2470根,空置率为:73.62%;其余16家大型充电桩运营商,共81个大型场站,1765根充电桩,其中空闲1070根,空置率为:60.62%。
另外,充电设施运营服务方面也存在运营主体不明确,收费模式混乱,未形成完善的商业模式等问题。充电运营商和车位业主及物业管理方共同拥有一个充电站,使得其在管理和运营责任上经常出现模糊的情况,导致了所有权不明,也使得运营积极性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我近期接触的集充充CEO付阳表示,集充充平台在搭建初期就强化了导流的功能,其实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充电桩场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而且电量也充足,但是缺乏平台给予他们有效的导流,导致出现如此高的空置率,而集充充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查,为更多的新能源车主筛选出有效的、性价比高的充电桩,主动推荐给车主,实现有针对的导流动作。对于导流,集充充平台把目光聚焦在企业客户,比如一些分时租赁企业,他们对于用电需求、充电时间、充电地点相对固定,这些特性都为有效导流的优质特性。
做好导流,只是为充电桩市场做好了第一步。因为即便将现有市场上的桩与站都高效运营,无法完全满足新能源车的发展脚步,建站仍是必须的。虽然现在各运营商在插桩建站的选址的问题上日趋理智,但是没有数据和客户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集充充依靠导流所沉淀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将为充电桩运营商提供选址建站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介绍:我是36氪汽车小组负责人卢姿伊,负责特斯拉、无人驾驶、新能源、车联网、出行及后市场,欢迎直接与我联系,微信:1770122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