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技术研究>>文库>>内容阅读
一文搞懂动力电池技术开发流程及性能参数

文章来源:锂电联盟会长和汽车参考人



根据客户的需求分解,进行逐步的分解设计,每个过程最终都会转化成文件输入和输出,下面就产品设计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


软包电池因为铝塑膜质量轻、同时内部空间利用率高,因而适用于较大能量密度的电池开发,而金属外壳收到内部空间的限制,一般能量密度略低于软包电池。


安全性因为铝壳电池具有了金属外壳的保护,因而安全性会高一些,而软包装电池只能靠材料本身的性能去通过安全性测试,目前看来难度较大。


就工艺难度而言,因为软包电池是很多小极片,因此对模切设备要求高,容易产生自放电大和局部的微短路,同时由于内部空间限制,游离电解液少,循环性能可能会稍差。


卷绕电池相对而言会好一些,有一些富余量,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就成本而言,因为卷绕电池对于外壳的焊接要求高,因此成本略高一些,而软包电池不涉及到激光焊接,重点在于封装,设备投资低。


根据电池的内部空间计算出电芯的正负极、隔膜的层数,根据行业发展的状况,材料的相关参数都是根据以往的测试经验来进行的实验验证需要验证压实密度、材料性能,辅材性能(包括SBR、CMC、PVDF、导电剂等等的验证)基于平台型号的开发,最终工艺的开发也需要和材料进行匹配,得出最终的控制计划和工艺流程图。


现在厂家为了缩短时间,将实验验证和工艺开发合并在一起进行,但往往风险比较大,毕竟材料体系本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每一个材料的每一个性能都有相关的检测标准,正负极的某些性能指标和电池的性能指标直接相关,但目前没有合适的模型进行正向的电化学性能模拟,只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数据进行修补。

电压(V)


开路电压,顾名思义,即电池外部不接任何负载或电源,测量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位差,即为电池的开路电压。工作电压,与开路电压相对应,即电池外接上负载或电源,有电流流过电池,测量所得的正负极之间的电位差。


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放电状态时(外接负载),工作电压低于开路电压,充电时(外接电源)的工作电压高于开路电压。


电池容量 (Ah)


能够容纳或释放的电荷Q,Q=It,即电池容量(Ah)=电流(A)x 放电时间(h),单位一般为Ah(安时)或mAh(毫安时)。


比如车内蓄电池标注16Ah,那么在工作时电流为1A的时候,理论上可以使用16小时。


电池能量(Wh)


电池储存的能量,单位为Wh(瓦时),能量(Wh)=电压(V)×电池容量(Ah)。


如下图,为标识为3.7V/10000mAh的电池,其能量为37Wh,而如果我们把4节这样的电池串联,就组成了一个电压是14.8V,容量为10000mAh的电池组,虽然没有提高电池容量,但总能量确提高了4倍。



复习了高中知识,我们下面来一点干货...


能量密度(Wh/L & Wh/kg)


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电池释放的能量。

如果是单位体积,即体积能量密度(Wh/L),很多地方直接简称为能量密度;

如果是单位质量,就是质量能量密度(Wh/kg),很多地方也叫比能量。


如一节锂电池重300g,额定电压为3.7V,容量为10Ah,则其比能量为123 Wh/kg。


根据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我们可以大概对动力电池发展趋势有一个概念,下图所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电池单体比能量要达到350Wh/kg



功率密度(W/L & W/kg)


将能量除以时间,便得到功率,单位为W或kW。同样道理,功率密度是指单位质量(有些地方也直接叫比功率)或单位体积电池输出的功率,单位为W/kg或W/L。


比功率是评价电池是否满足电动汽车加速性能的重要指标。


比能量和比功率究竟有什么区别?


举个形象的例子:


比能量高的动力电池就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耐力好,可以长时间工作,保证汽车续航里程长;

比功率高的动力电池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速度快,可以提供很高的瞬间电流,保证汽车加速性能好;

下面的参数稍微有点绕口...


电池放电倍率(C)


放电倍率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放出其额定容量(Q)时所需要的电流值,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池额定容量的倍数。即:充放电电流(A)/额定容量(Ah),其单位一般为C ( C-rate的简写),如0.5C,1C,5C等


举个例子,对于容量为24Ah电池来说:

用48A放电,其放电倍率为2C,反过来讲,2C放电,放电电流为48A,0.5小时放电完毕;

用12A充电,其充电倍率为0.5C,反过来讲,0.5C充电,充电电流为12A,2小时充电完毕;


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决定了我们可以以多快的速度,将一定的能量存储到电池里面,或者以多快的速度,将电池里面的能量释放出来。


荷电状态(%)


SOC,全称是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也叫剩余电量,代表的是电池放电后剩余容量与其完全充电状态的容量的比值。


其取值范围为0~1,当SOC=0时表示电池放电完全,当SOC=1时表示电池完全充满。电池管理系统(BMS)就是主要通过管理SOC并进行估算来保证电池高效的工作,所以它是电池管理的核心。


目前SOC估算主要有开路电压法、安时计量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卡尔曼滤波法等,我们以后再详细解读。



内阻


内阻是指电池在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受到的阻力。包括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其中:欧姆内阻包括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阻及各部分零件的电阻;极化内阻包括电化学极化电阻和浓差极化电阻。


用数据说话,下图表示一电池放电曲线,X轴表示放电量,Y轴表示电池开路电压,电池理想放电状态为黑色曲线,红色曲线是考虑到电池内阻时的真实状态。



图示:Qmax为电池最大化学容量;Quse为电池实际容量;Rbat表示电池的内阻;EDV为放电终止电压 ;I为放电电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池实际容量Quse


内阻的单位一般是毫欧姆(mΩ),内阻大的电池,在充放电的时候,内部功耗大,发热严重,会造成电池的加速老化和寿命衰减,同时也会限制大倍率的充放电应用。所以,内阻做的越小,电池的寿命和倍率性能就会越好。通常电池内阻的测量方法有交流和直流测试法。


自放电


电池自放电,是指在开路静置过程中电压下降的现象,又称电池的荷电保持能力。一般而言,电池自放电主要受制造工艺、材料、储存条件的影响。自放电按照容量损失后是否可逆划分为两种:容量损失可逆,指经过再次充电过程容量可以恢复;容量损失不可逆,表示容量不能恢复。


目前对电池自放电原因研究理论比较多,总结起来分为物理原因(存储环境,制造工艺,材料等)以及化学原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