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讯:导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我国锂电池。在这里,有着成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电池企业,瓜分着电池这块“美味蛋糕”。那些年,中国每天都在上演企业之间的“百家争鸣”与“群雄逐鹿”的精彩戏码。
论企业数量,从互联网到新能源,中国向来都是Number 1,电池企业更是如此。我国早期最先步入电池行业的企业达上百家之多,如BYD、PL、TCL、ATL、BAK、BK、DEASY、海太阳、光宇、天津力神、迈科、精进、鹏辉、海能达、银思奇、斯盛能源、贵航、河北美航、联科、山西中道、吉克、耀安、格瑞普、宝嘉、宁波维科、桐乡众星、醴陵金锂龙、常德驰瑞等。
但中国电池企业早期对核心技术的缺乏,以及对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导致中国电池行业几乎百分之九十多的企业没有专利保护概念。
诚然,当走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光着屁股”的成长期后,行业开始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法则。这时候,核心技术的掌握,才是左右市场的关键。
于是,充斥着商业间谍与学术诈骗、夹杂着良知光辉与人性暗淡、交缠着国家意志与公司利益之间的商业之“争”,就此上演。
任何行业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兴盛与衰败,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中国电池行业在过去近二十年里,很大程度上即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搞技术创新。所以,中国电池产业早期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日韩电池技术的扩散与市场的转移基础之上的。
而近几年,则更多的是依赖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以及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出现这种现状,说到底还是行业人才的匮乏。人才才是企业竞争最重要的软实力。
各行各业,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在于技术的革新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积累;其次在于人才的主导,而非营销人员主导,对于电池这一技术门槛要求极高的行业,更是如此;最后是对技术人才的储备培养、运用、绩效评定、职业发展的评判。
贰
ATL的崛起“秘诀”
笔者在前文说过,中国向来不缺乏人才,缺的是培养和有效的配置。中国电池行业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人才,大多出自早期的“三先锋”与“四巨头”。
ATL既是中国锂电界的“三先锋”之一,又是“四巨头”之一。谈中国电池,自然绕不开它,事实上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ATL的崛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必然性。
ATL、PL和TCL是国内最早开始生产聚合物电芯的三家企业,但众所周知,走入辉煌,走上巅峰的只有ATL。
ATL崛起的最直接原因,便是它在聚合物电池方面的领先技术。曾获得美国Bellcore聚合物电池专利授权的数十家企业中,只有ATL和三星SDI吃透了Bellcore的工艺。
ATL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人才力量的庞大,便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行业内大名鼎鼎的王乾、程建聪、付小虎、陈卫、罗成元、杜旭东、温小青、吴凯、许瑞、吕涛、方祺等人,当年皆是ATL的工程师。
现在这些人,在行业内不是总工,就是技术经理。当然,最具代表的,还属曾毓群、陈棠华、赵丰刚等人,别看他们管理水平出众,专业技术领域同样是行业大咖。
ATL一开始走的就是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并重的发展策略,这便和国内其它电池企业依赖市场与政策扶持的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外,ATL还在固有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海外高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海外市场开拓与核心技术研发上获得了较大突破。
据了解,ATL(包括宁德时代)目前拥有着近百名博士与超过千名硕士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队伍,远超国内其它同行。
便是放眼全球,如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电池巨头企业,在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方面的数量,也都没有ATL(包括宁德时代)多。
ATL的人才储备之深厚,令同行望尘莫及,令对手为之汗颜。如此庞大的人才储备,便是ATL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昔日与ATL齐名的PL与TCL,现如今只能与ATL望其项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才的流失。
当年,ATL与PL之间的“人才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江湖传言,一说ATL的“马仔”跑去PL的地盘生事,一说PL的“小弟”跑到ATL的地界搞事。
你说我抢了你的人,我说你撬了我的兵。总之,江湖不问来路,英雄不问出处,对吃瓜群众来说,有料就行。但究竟是谁挖了谁的人,说实话,江湖并无判定,因此笔者也不知道。
叁
BYD的“异军”突起
BYD电池业务的发展路线,与ATL截然不同,而是采取了一条独特的垂直整合商业运营模式,从前端矿产资源,到正极材料,再到电芯,最后到整车的制造与运营都有涉猎。
和ATL一样,BYD采用的垂直整合商业运营模式,在早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程度后,这种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的利弊也很明显。
由于各个产业环节都要投入资源,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的完善,消费者开始对产品品质与成本控制苛刻起来,如果企业综合实力不够,必然会出现各方面都要做,但都做不精、做不好的尴尬局面,最终势必连累到主营业务。
从比亚迪2018年度业绩报告来看,营收主要来自三部分,即汽车业务,占比58.44%;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占比32.47%;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占比6.88%。
事实上,BYD电池业务起步早于ATL,早些年也确实比ATL做得好,当年ATL连国内锂电五强都排不进,BYD却是国内第一。这源于其对人才的重视。
当年,BYD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为了建立起手机电池生产线,前后将400名技术人才从富士康高薪挖走,组建了一个与富士康极为相似的手机生产系统。估计郭台铭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便是带着王传福参观自己的工厂了。
然而风水轮流转,ATL超越BYD在锂电产业的影响后,已然成了中国锂电界的标杆。好在BYD反应够快,宣布终结垂直整合战略模式,分拆零部件业务进行市场化运营,保持住了在国内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