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技术研究>>技术进展>>内容阅读
推进储能电站建设被写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报告

北极星储能网讯: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发表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微网发展的鼓励机制和政策。全文如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

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9年12月24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丁仲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监督工作计划,今年8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可再生能源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由沈跃跃、白玛赤林和丁仲礼副委员长任组长,环资委主任委员高虎城任副组长,成员共21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组成。8月28日,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单位关于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情况的汇报,部署开展执法检查工作。8月至9月,检查组分3个小组,赴河北、吉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6个省(自治区)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检查组深入到19个地市,实地检查51个点位,召开16个座谈会,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基层执法人员和五级人大代表座谈,听取法律实施情况及有关意见建议。同时,委托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12个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全国人大环资委还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了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评估研究,14位两院院士、70多位专家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形成了第三方评估报告,为执法检查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撑。

这次执法检查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把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贯穿于执法检查全过程,听取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情况。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栗战书委员长对执法检查的要求,紧扣法律制度规定开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将执法检查与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四是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对法律的学习掌握情况,推动法律宣传普及,加强法律学习贯彻。五是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评估研究,强化专业支撑,增强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六是广泛深入听取五级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企业、专家对法律实施和修改完善法律的意见建议。

下面,我代表执法检查组,将可再生能源法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律实施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为推进能源革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显著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86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7%,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是2005年的94倍,发电量是2005年的91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2.5%左右,比2005年翻了一番。

可再生能源法主要法律制度基本落实,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基本实现了立法目的。法律第4条规定的总量目标制度有效落实。法律第2章关于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的有关规定加快实施,开展了资源调查,编制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按照法律第3章要求,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显著进步。第4章至第6章规定的相关制度规定逐步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明显下降,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快速提升,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岗位、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和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伴随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法律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全额保障性收购、费用补偿等部分法律制度,也存在统筹协调不够、落实不到位、监管薄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法律实施成效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依法履职尽责,积极出台配套政策,认真落实法律规定,法律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出台配套法规制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法治化水平

国务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依法在资源调查、总量目标、规划引导、应用示范、产业监测、并网消纳等方面出台了上百项配套规章政策,规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管理有关内容,明确了上网电价和费用分摊制度,制定了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工程建设、并网运行等技术标准,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策,如河北、浙江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黑龙江、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区、市)制定了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吉林、广西等省(区、市)出台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有关规定,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等省(区、市)出台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的有关规定,山西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各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二)落实资源调查和规划制度,引导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

法律第2章规定了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与编制开发利用规划等内容。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了可再生能源资源详查,于2008年和2014年分别发布了中国太阳能资源图谱和全国风能评价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开展规划编制、企业开发项目选址提供了基础依据和支撑。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领域五年规划。甘肃等15个省(区、市)编制了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西藏等16个省(区、市)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或“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中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新疆等省(区、市)还对部分可再生能源品种专门制定了分项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体系逐步建立,为引导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优化结构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产业指导和技术创新,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法律第3章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产业指导和技术研发。国家能源局会同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为制定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财政、税收等政策提供依据。可再生能源产业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实施81个新能源示范城市、8个新能源示范园区、86个绿色能源示范县,“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6个清洁能源示范省、4个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以及28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2015年以来,组织开展3批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建设。这些示范项目在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推动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积极效果。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部署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截至“十二五”末期投入中央财政经费逾23亿元。“十三五”期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7亿元,实施“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两个重点研发专项。通过创新驱动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水电作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已经位于世界水电强国前列;光伏发电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是我国少数有话语权的行业之一,光伏发电技术在国际市场拥有绝对竞争优势;风电领域建立了完整的设备制造产业链,风电开发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热发电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生物质能实现了多元化技术发展和应用;地热能实现了工程规模化应用;海洋能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不断取得新进展;电网接入和运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四)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法律第4章规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建立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鼓励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推广和应用等内容。为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核定了重点地区风电和光伏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设定了各省级行政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建立了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监测评价体系,按年度监测并发布市场和产业发展情况,分绿色、橙色和红色三个等级为行业提供信息和预警。电网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优化调度运行,加快输电通道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运行和大规模外送。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可再生能源弃电状况持续缓解。2016年全国平均弃风率为17%,弃光率为10%;2019年1—9月,全国平均弃风率降至4.2%,弃光率降至1.9%。青海创新开展“绿电15日”创造了全球清洁能源供电纪录。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大力推动分布式发电应用,截至2018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5061万千瓦,成为光伏产业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