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讯:长期来看,在国内负极材料膨胀效果差,目前应用较少,暂时可忽略不计对硅碳负极的市场影响。
从电池企业角度看:虽然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万向A123、微宏动力等也布局硅碳负极材料体系,并采用纯硅包覆和硅氧掺杂方式研发,但几乎处于研发和试生产阶段。
对硅碳负极出货量有影响的头部电池企业比克和力神等,却由于业务转型,市场形势不好等,大幅缩减3Ah、18650型号的圆柱电池产量,减少硅碳负极材料订单。
从材料厂商看:国内企业有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斯诺实业、星城石墨、江西正拓等,但硅碳负极能出货的只有几家,其中前两家出货量占比70%以上,寡头效应显著。
在政策补贴滑坡,原材料降价才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贝特瑞和杉杉的硅碳负极生产量受限。
原因是硅碳负极稳定量产的型号主要是420kg/Wh,价格约10-13万元/吨,远远超过5万元/吨的170Kg/Wh人造石墨。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数码和电动工具类等细分市场方面,国内硅碳负极出货量有所上涨,不过所占份额不多。
主要缘由是国际电动品牌巨头如博世、TTI等开始切换国内供应商,放弃国外三星,松下的电池,转向采购国内的亿纬锂能,卓能新能源等。同时工具类产品电池需要高容量,对循环性要求不高,价格不敏感。
国内硅碳负极市场增长受挫,业内如杉杉股份,斯诺实业,江西正拓等知名企业高层,一致认为阻碍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成本过高导致无法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