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能汇工作室制表1
数据背后,反映什么?今天做个探讨。
从数据大面上看,GDP和用电量增速两者依然协同。
从内部结构上看,新的不可逆趋势已经形成。
趋势一:第三产业增速,领航全国,已成定局
下图粉色是第三产业GDP增速,红色虚线是全国GDP增速。
2023年上半年,第三产业GDP增速重回轨道,是唯一高于全国GDP增速的。
一产(下图蓝色)、二产(下图绿色)GDP增速均低于GDP全额增速。
三产GDP增速,终于又重新回归领航全国GDP的位置。
增速下降至历史低点。</p></li><li><p>2021年——“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理念提出后的第一个完整年,该年,三产状态迅速拉回,GDP增长8.5%,超过了GDP全额增长(8.4%)。不过,由于这是复工复产“报复性恢复”的一年,二产的增速达也到了8.7%,压过了三产,因此并没有让三产独领风骚。</p></li><li><p>2022年,4月从上海开始局部封城,又逢大环境硬伤,三产增速稳稳垫底,供应链断裂、原材料价格偏高、能源双控等因素夹击,二产增速也拦腰下跌。</p></li></ul></p><p>但从2023上半年数据看来,三产增速领航局面回归!双循环基调的确定,更是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p><p>与之相呼应的,则是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持续扩大(见下图粉色)。</p><p>今年占比达17.72%。</p><p><img src=)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2
第三产业用电量大头有哪些?
比如,大数据中心——-全国大数据中心数量在8万座左右。据通信产业网发布,2022年全国大数据中心耗电量高达2700亿千瓦时。那就占了三产用电量的18.2%。
比如,5G基站——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19日发布的消息,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293万个。产业人士预估,假设三大运营商全部升级5G的时候,5G基站届时耗电将达到2100亿千瓦时(对比:去年三产总用电量约1.49万亿)。
比如,充电桩——截至今年上半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发布信息,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其中,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14.9万台。保守假设平均一台充电桩一天输出电量200度,则公共充电桩一年电量就超过1500亿千瓦时。(平均200度数据为桌面估计,未经调研,比如如选址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的桩,一天电量可达550千瓦时,也有各种原因使用率低的桩,如有不当,请留言指出。)
可见,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工业互联网的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这些不可逆的趋势,都将持续支撑第三产业领航中国经济增速。
趋势二:中国从加工型制造业,转型高科技制造业
二产用电增速小于三产是不争的事实。
而二产内部结构变化也很大。
从近3年数据看,第二产业中,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下图亮蓝色),引领了整个制造业大盘的用电量增速(下图深蓝色)。
其用电增速,远超用电大户——四大高耗能产业的用电增速(下图灰色)。
的两倍以上。</p></li><li><p>2022年,供应链断档导致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下滑。</p></li><li><p>2023年5月,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再次逼近建材业(7.7% VS 8.1%)。</p></li></ul></p><p>这也印证了房地产的黄金二十年即将消逝,下一阶段火(卷)的必是高科技行业。</p><p>行业数据也可佐证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p><p>新能源装备:</p><p>新增光伏装机量一骑绝尘,光是今年上半年的增量,已经超过了2021年的全年增量(见下表2)。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统计数据,上半年南方五省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7.1%、45.7%。</p><p><img src=)
享能汇工作室制表2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尚在路上,但以新能源装机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已经到来。
造车新势力:
再看下各车企披露的全球交付数据: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交付125.6万辆,同比增长95.8%,特斯拉上半年交付88.9万辆,同比增长57.7%...
EV made in China,诚不我欺。
趋势三:用电量变化,反映电力市场驶入更深的“深水区”
从各产业用电量占比,也能看出电力市场发展阶段性特点。
这轮电改刚开始,最早吃到降电价红利的是高耗能用户,即我们说的“大用户”,而一般工商业用户普遍入市较慢。
2018-2019年,连续两轮工商业降电价政策,对一般工商业用户产生利好。看上方图2,2018年,三产用电量占比增速突然变大——涨了1.81%,而历年的增速变化在-0.33%到+0.84%区间。
很明显,电价降了,用电量就高了。
随后,工商业入市门槛也逐年放低,直到809号文出现,入市速度加快。
另外,我国基本国情大家都知道——工商业补居民、城市补农村电价。
看去年数据。
下图黄色曲线——2022年,长时间居家促进居民用电量暴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3.8%,创下增速新高。
,更何况,上半年的统计,还不包括夏季空调用电这个大头。</p><p><img src=)
享能汇工作室制表3
从历史数据看,2017年之前,城乡居民用电量居然一直是高于三产用电量的,直到2017年开始,被三产用电量赶超,但两者始终比较接近(下图4)。并且从近几年增速看,居民用电量发展也很猛。
。</p></li></ul></p><p>看城乡居民用电增长速度(下图5黄色),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图5墨绿色)之上(除了2021年和今年)。</p><p><img src=)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5
联系刚才说的交叉补贴国情,其实,城乡居民电价的改革已经呼之欲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无论物价怎么变,电价有多少年没变了?
由于涉及民生,这一块的难点,在于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私人充电电费和家庭电费目前是并表的,这将是一个改革的切入点。
现阶段看,完善居民用电分时电价势在必行,例如,今年3月,重庆举行了建立居民分时电价机制的听证会,新分时电价政策于6月1日开始执行。
居民电价的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叉补贴问题,对电力市场化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趋势五:结合深改委最新指示的两个“脱钩”看用电趋势
7月11日深改委二次会议审核通过3份能源文件,给出了两个“脱钩”指示:
1. 由于新能源发电总量的上升,能耗量与发电量脱钩。
未来,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高,却不占碳排放,所以以后的发电量,跟能源消耗总量要脱钩了。整个电力系统,往低碳甚至零碳,是无限趋近的。
那么,负荷侧路径是什么?
企业用绿电,购买CCER等绿色抵消品种。甚至少部分个人也可以去买绿色减排证书。
2. 政府的管控手段,“双控“与“限电“脱钩。
这两年经济形势严峻,很多行业担心,又要管碳排放,又要搞经济,怎么平衡?到时候一限电,怎么办。
从新的文件概要就可以看出,限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或者更科学点说,没那么粗暴了。以后能源双控要逐渐往碳排放双控去靠拢,政府可以用的手段变灵活、变多了,更科学了。
比如,仍是高耗能的水泥,可以通过很多买绿电、绿证、CCER,装分布式光伏,甚至制氢等很多手段,抵消所谓的能耗。
这就对非企业的自我用能管理和费用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不论是高耗能用户,还是一般工商业,相关方面的人才队伍要尽快建设起来。
结语
用电数据、经济数据,交叉比对,依然看点十足。
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唯有用改革和创新的手段来面对!
【数据说明】本文所引用数据,如未作说明,则皆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中电联公开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