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政策法规>>政策报导>>内容阅读
甘肃新材料规划:形成四百亿级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11月15日,甘肃省政府印发《甘肃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实力、集群效应、创新能力实现新发展,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不断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西部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地。

其中提出,重点培育关键战略材料,在

三、重点领域

坚持传统优势资源和创新前沿发展并举,突出现有基础和谋划长远相结合,立足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领域,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石化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最具优势的先进基础材料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聚焦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稀土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同位素新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领域,深入结合国际国内新材料前沿方向和甘肃资源禀赋,强力推动基础研究,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实现突破性发展;聚焦高性能气凝胶隔热材料、增材制造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液态金属、高熵合金、量子信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细分领域,超前谋划布局,探索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形成甘肃省“4+5+N”新材料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先进基础材料。

1.有色金属新材料。以金昌、嘉峪关、白银、兰州等地为重点,平凉、陇南、甘南等地为支撑,依托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有色集团等“链主”企业,加快高端高温合金及板材、超微细电磁线扩能、贵金属粉末及化合物生产线、高纯金属新材料产业化、绿色高端铝合金生产线、铝合金板带精深加工产品优化升级等重点项目推进速度。重点研发镍基、铜基、铝基、钛基、锌基、贵金属、羰基等类型有色金属新材料,实现高端电镀镍盐、超微细电磁线等规模国内最大,促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多元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延链补链,全面构建镍铜钴压延精深加工产业链、镍铜钴粉体产业链、贵金属及稀有金属产业链和轻金属产业链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3.钢铁新材料。以嘉峪关、兰州为重点,依托酒钢集团等“链主”企业,加快不锈钢光亮退火生产线、热轧酸洗板镀锌铝镁联合机组、光伏发电支架生产制造、短流程冶炼高品质合金钢等重点项目推进速度。重点发展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高品质不锈钢及耐蚀合金、氢能用钢等品种,不断拓展应用范围,实现锌铝镁镀层板带及精品不锈钢产品规模西部最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集群,打造优特钢研发生产加工基地。逐步推动从传统模式向互联网融合模式发展转变,提升“定制式”设计、加工和供应能力。贯通“黑色冶金—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形成重点企业引领的三百亿级钢铁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重点培育关键战略材料。

1.新能源材料。以河西地区、兰州、兰州新区为重点,天水、白银、定西为支撑,围绕省内丰富的风光资源,依托我省丰富的镍、锂等矿产资源优势,通过金川集团等“链主”企业,加快动力电池用硫酸镍、三元前驱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锂电微孔膜、电池级高档电解铜箔等重点项目推进速度,实现正极材料产品规模西部最大、电池级铜箔产品规模亚洲最大,构建电池材料产业链,健全动力电池从生产到回收的绿色循环体系,有效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地区新能源材料发展高地,形成四百亿级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3.稀土新材料。以白银、兰州为中心,依托甘肃稀土、白银有色集团等重点企业,加快新型高容量低成本稀土贮氢电极材料研发、高纯稀土金属特种合金生产线等项目推进速度,在稀土功能材料研发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强成果应用,构建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打造五十亿级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

5.同位素新材料。以兰州、张掖、武威为中心,金昌、嘉峪关、白银、酒泉为支撑,依托中核集团、兰石集团等重点企业,加快张掖100吨稳定硼同位素、兰州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国产化、武威钍基熔盐堆、兰州大学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装置研究开发等项目推进速度,加强硼同位素产品、核能装备服役要求材料、核电涂层的研发和生产,提前布局硼同位素产业,实现全系列核电涂料的国产化生产,充分发挥我省在核产业、同位素领域的特殊优势,形成五十亿级同位素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方向核心技术瓶颈,紧密结合国家安全建设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企业需求驱动、政府主动布局和科研机构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新材料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推动技术提升与产业升级。支持省内企业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集聚全省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提升新材料自主供给和保障能力。

(四)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聚焦“4+5+N”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方向,组织实施一批新材料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建链项目,护航标志性产业链安全。按照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强化重大项目招引,重点推动一批技术水平高、下游产业需求迫切的新材料重大项目,建立动态优化的新材料产业项目库。

(六)产业成链聚群打造工程。

持续落实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在巩固重点新材料产业存量、拓展优势新材料产业增量、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提高新材料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推动新材料产业从上游资源端向中游下游延伸,打通“资源成材到器”的产业上下游,降低产品成本,健全产业链条。积极融入国内国际新材料产业链,扩大我省新材料产业生态影响范围。

(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方向,支持资源开发共享,促进行业领域协同创新,推进新材料测试评价服务等平台建设,鼓励在基础材料领域优先提升市场化专业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完备的公务服务平台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资源链接、测试评价及创新发展等一体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