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同比增长25%,锂电池产能占全球75%;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占到全球的90%。当未来大量电池退役之后,到底会成为资源回收可再利用的矿山,还是会产生生态危机的危险火山呢?
近期,CCTV《对话》栏目邀请了从事电池回收产业链当中的专家和回收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打通新能源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欣旺达副总裁兼可持续发展总裁梁锐,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副会长、格林美董事长、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许开华参与座谈。
梁锐:我们一直在解决焦虑问题。一个是安全焦虑,怕电池不安全,现在基本上解决了。还有一个里程焦虑,充一次电跑不了多远,大家不敢出远门,现在能跑到1000公里,也解决了。现在又面临充电焦虑,充电时间太长,现在我们搞到了4C的充电,10分钟充80%,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可能下一步是(电池)退役问题,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希望买一件东西能一直用下去。
朱保义:我们正规企业拿的货竞争不过小作坊。第一个它的机制和价格灵活,成本很低。第二,这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企业肯定是与白名单的企业进行合作,但有些(小作坊)对白名单要求没有那么高,没有与他们合作。第三,从监管来看,法律法规也不是很明确,不论环保角度还是刑法角度,都没有一个执法的标准依据,所以说这个市场很混乱。
吴志新:电池回收价格从两方面谈。第一,随着技术进步,材料消耗减少,性能提升,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价格。第二,残值。比如铅酸电池残值占到50%,当你享有一块旧电池,只付出50%的价值就可以买一块新电池。因为里面重点是占了60%到70%的铅,在新电池里的材料很大比例是回收的,它的价值就降低了。锂电池同铅酸电池一样在等待一个技术提升的过程。在回收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定会享受到回收带来的优惠。
扫描关注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协会动态,电池行业资讯,政策信息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