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电池产业链将加速优胜劣汰!
刚刚过去的2023年,“卷”成为年度热词,各行各业皆如此。在电池产业链上,无论是电动汽车企业、电池企业,还是上游材料企业、设备企业,都在卷产能、卷价格、卷技术,卷出海……“卷”得人喘不过气来。很多企业甚至不惜亏损也要降价抢市场,因为生存还是出局,从来都是一道必答题。破卷之道
刘彦龙指出,“当前电池行业中低端产能的恶性竞争非常剧烈,但未来的发展是确定的,企业一方面要练好内功、降低成本、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产业链抱团取暖,如日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产业链合作是很密切的,所以中国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大家才能共赢发展。”张雨认为,内卷,有时并非企业本意。当前产能(结构性)过剩,导致产业链企业都处于生死抉择境地,如果不卡位竞争,可能很快就陷入被动局面当中,因此,企业不得不参与“内卷”,以免出局。企业负责人一致认为,锂电长期需求量大,动力/储能双轮驱动,可以消纳越来越多的锂电产能,但产能过剩背景下,洗牌是必然的。面对内卷竞争,企业要想穿越周期,作为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链主流企业的掌舵者,对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各抒己见:一是,稳基本盘。中国电池企业可以与前沿客户或海外客户长期绑定,签订5-10年长期合同,这有利于在产品价格下行通道中解决企业“温饱问题”。二是,提高技术力,突破同质化、中低端化竞争。企业要靠自身实力,特别是技术方面,如果仍然在同质化、中低端方面竞争,很难跳出被卷的命运,而通过技术进步或者创新,能够不断加快自身产品、服务升级换代。三是,追求极致品质,而非单纯追求极致速度。有的企业一味追求出货量,对产品品质把关不严,导致毛利偏低;而提高产品一致性,才能提高毛利,才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策略。四是,摒弃“表面功夫”,扎实提高产品品质。锂电池属于高技术含量产品,每道工艺都有严苛的要求和标准,不该省的工序不能省,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获得下游更多的认可和信赖。五是,在保障电池产品一致性基础上,提高设备、技术成熟度等方面仍大有潜力。六是,紧盯下一代技术变革趋势。以固态电池为例,需引起广大电池产业链企业格外关注,相较现阶段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一旦规模化应用,当前庞大的、仍在大规模建设的锂离子电池产能或将变为巨大的“包袱”。同时,与会嘉宾认为企业要从卷价格当中走出来,并围绕企业产品力、市场力、运营力、组织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企业代表还指出,现阶段,电池产业链企业要把握好市场和技术发展节奏,既要快进,也不能冒进,卷出海同样需要小心谨慎。
长效沟通机制助力企业出海
欧洲、北美、东南亚、南美等地区电动化转型提速,出海不仅是中国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路径,也是塑造全球一流企业和品牌的必修课。但出海也并非“一片坦途”,政策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法案)、欧盟《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相继落地实施,成为产业新的贸易壁垒。此外,出海企业还将面临海外市场的法律和政策风险,以及人力成本高、文化差异大、建设周期长等方面的挑战。韩国为了与美国IRA法案相呼应,出台了韩国电池产业《强化电池循环产业竞争力计划》,拟在未来五年内提供总额达38万亿韩元(约合290亿美元),全方位提升韩国电池产业的供应链多元化水平,增加国际竞争力。同时,为了获得美国IRA补贴,或配合日韩企业在美国大规模布局产能,部分国内企业与外企成立合资公司,由日韩或其他外资企业控股,此举或将进一步限制国内电池出口,壮大美日韩联盟的电池产业链竞争力,进而将削弱中国电池产业链在全球的竞争力和优势。海外部分国家及其盟友正试图摆脱对中国电池产业的依赖,构建独立的产业链、供应链。可以遇见,未来中国电池产业出海将面临来自全球较为复杂激烈的竞争。与会企业代表指出,欧盟、美国、韩国相关政策下,“去中国化”的意图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全的锂电产业链,对于欧洲各国和美国市场,锂电头部企业是不可能放弃的,要预防“脱钩”,但出海前景既充满挑战,又“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