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展会资讯>>展会资讯>>内容阅读
技术革命 · 2025第二届绿氢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盛大召开
关键词:

北京碳中和学会理事长姜帆为会议作开幕致辞,他指出,绿氢作为清洁能源的终极载体,是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钥匙。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绿氢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强劲态势。数据显示,到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将突破1亿吨,其中绿氢占比将超过80%。

北极星总裁 周荃

北极星总裁周荃在会议致辞中提到,在政策技术的双轮驱动下,我国绿氢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政策推动绿氢在能源、船舶、化工等重点领域的规划性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碳高能耗行业转型。另一方面,绿氢几大技术路线不断迭代,PEM电解槽国产化替代加快,降本增效显著;AEM电解槽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持续引领市场变革。北极星与行业的需求同频,以媒体、招聘、培训为业务核心,持续赋能国家双碳事业的发展。北极星立足持续深耕、勇于改变、坚守诚信的企业文化,在媒体业务上形成以PC端、公众号、视频号等全媒体矩阵发布氢能资讯,同时积极发挥行业桥梁作用,连续两年举办绿氢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和“北极星杯”氢能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将技术创新、标准完善、商业模式进行深度融合,服务氢能产业,赋能产业活力。

国家能源集团氢能首席专家、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主任 何广利

国家能源集团氢能首席专家、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主任何广利分享了国内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现状和挑战,并基于实践经验提出了碱性电解水制氢性能、技术的提升路径思考。他还介绍指出,低碳院正在着力打造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和氢能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准三大应用场景:氢能与煤化工耦合,氢能重载交通,氢储能;聚焦绿氢(氨)制取、液氢制取及供应、氢安全与检测等技术方向;开发新一代碱性电解槽、温和条件合成氨、氢气液化、快速加氢机、90MPa压缩机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深入推进氢能的研究和应用。目前,低碳院新型高效碱性电解槽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发国际首个高效一体化电极,比常规碱性电解制氢技术能耗降低约15%,同时实现电解槽减重30%以上,着力推进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和量化开发。

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春雁

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雁分享了电氢协同综合能源系统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的思考。他认为,以绿氢为起点的电氢协同作为连接电力能源系统与工业、交通等领域的桥梁,将成为能源变革的核心引擎。

当前电氢协同的关键问题在于绿氢的制取、存储、转移和利用等关键环节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电氢协同的价值是通过电能与氢能的深度耦合,构建"电为主体、氢为纽带"的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新能源消纳,支撑电力系统灵活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对需要进一步深度脱碳的各用能体系的渗透。电氢深度融合要做到三个协同:源侧协同,可再能能源电解水制氢、煤电掺氢/氨改造及富氧燃烧高效CCS,氢/氨燃机发电等;网侧协同,电氢网络互补互济,构建跨时空大时长氢储能系统;荷侧协同,如分别与氮气、二氧化碳结合成绿色氨/醇/甲烷等,以及新型应用场景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和工业、交通等深度脱碳领城。张春雁建议,未来电氢协同需统筹电氢产业布局,理性推动绿氢产业科学发展;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电氢协同规划发展,避免简单集成;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安全、高效、灵活、柔性电氢协同技术研发,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及强化机制和规范建设,推动多场景示范应用,完善政策生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电氢协同产业发展和行业耦合商业新模式。

北京碳中和学会副秘书长 冯武军

北京碳中和学会副秘书长冯武军分享了氢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他认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按照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学定位出发,从四大创新思路展开,分别是系统谋划链条环节、顶层设计应用场景、核心产品自主可控和能碳一体创新突破。用系统的方法科学推进制、储、运、用全环节基础设施和产品装备的研发。在制氢环节,推动电解水制氢、生物质、海水制氢、核反应堆热能制氢等多重技术路线创新;储运环节,氢的长距离规模化储运将以天然气管道掺氢或新建纯氢管道输氢为主,充分利用汽柴油炼化区域的石油管道网络推进有机液态储运氢,中短距离要以如氨等多种储运技术结合,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在应用环节,应大力开拓应用场景,推动国内城镇天然气掺氢、氢燃气轮机、燃气机组高比例掺氢燃烧改造、天然气掺氢气体燃料发动机、绿色甲醇等领域的重点研究和应用。

湖北英特利电气有限公司 祁奎

湖北英特利电气有限公司祁奎分享了主题演讲《风光氢储一体化数智平台及制氢电源解决方案》。他指出,当前不论是重全局耦合的大型新能源制氢场景,还是重离网的分布式一体化可离网制氢场景,均存在传统能源调度技术难以形成对新能源波动和制氢有效耦合支持、集群化规模生产所需求的能量平衡和系统稳定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而目前的设备、系统,短期内难匹配新能源特性,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祁奎认为,氢能产业是典型的多学科融合产业,解决方案不同于过往行业,作为制氢行业整流电源头部企业英特利,研发的InGreen Ecs绿氢系统聚焦离网稳定、能量平衡、生产集控三个核心功能,基于多目标策略全时态模型特性的生产集控策略,可助力用户实现系统全局耦合。目前,英特利风光氢储一体化数智平台(InGreen Ecs)已在多个风电/光伏离网制氢、光伏一体化制氢项目中落地应用,并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氨邦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陈玉伟

氨邦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陈玉伟分享了皖能集团火电掺氨降碳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国家政策《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绿氨掺烧列为三种改造和建设方式之一,为火电掺氨消纳新能源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火电掺氨降碳示范项目是皖能集团首次完成燃煤机组掺氨燃烧技术工程示范、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为全国范围内的火电掺氨降碳工程提供了示范。项目有三个核心技术,分别为成功研制kW级等离子体氨裂解助燃器、大功率纯氨燃烧器和双介质超大容量液氨蒸发器。陈玉伟认为,火电掺氨可降低火电碳排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能源系统低碳化的作用,其产业路径可以聚焦垃圾焚烧电厂的辅油枪替代、天然气锅炉燃料补充等领域,随着火电掺氨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目标。

国氢科技先进制氢BG区域市场总监 张伟佳

国氢科技先进制氢BG区域市场总监张伟佳分享了绿氢产业展望与国氢科技的创新实践。她认为,绿氢是氢能发展重点方向,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前景广阔。作为第一家专业从事氢能的央企二级单位,国氢科技以1+2业务布局(核心技术全自主化+“氢腾”燃料电池产品线和“氢涌”PEM电解水制氢产品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绿氢产业发展。其中,“氢腾”燃料电池产品线的水冷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发电燃料电池等产品重点应用于城市客运、重载货运、船运、无人机、叉车、备用电源、分布式供能等领域;“氢涌”PEM电解水制氢产品线已实现了国内首个PEM制加氢一体化站、国内最大的绿氢合成绿氨创新示范项目的落地应用。“氢涌智氢岛”绿色氢基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融合了智能计算、辅助决策和集群控制的数智化平台,以及小型、中型、大型PEM电解水制氢高性能装备,已具备全场景制氢业务解决方案的综合实施能力。作为中国氢能领域已实现材料级自主化的领军企业,未来国氢科技将持续发挥中央企业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建氢能产业生态。

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 李严

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李严分享了《上海电气绿氢核心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主题,公司主要以绿色制氢装备为切入点,向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延伸,为全球客户提供高端绿氢装备及氢能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

“ALK+PEM” 制氢双线布局是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优势之一:新一代千方级Z系列碱性电解槽在不使用贵金属电极和复合隔膜的情况下实现性能的显著提升和稳定性,突破了传统碱性电解槽设计局限性;PEM电解水制氢产品具备高电密、高可靠、低能耗特性,更适用于分布式、灵活制氢场景。为保证产品稳定可靠性,公司搭建了材料级的基础性能测试、槽体级的整体机构测试和系统级全功率氢电耦合测试平台、ALK全容量(10MW)和PEM(1.5MW)多功能测试验证平台。目前,公司已构建覆盖绿氢全产业链的集成化解决方案体系,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打造了多个氢能典型项目,通过法国某制氢站项目、中能建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吉林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等多元化场景实践,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储备,为行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工程化范本。

上海氢能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同济大学教授 王哲

上海氢能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教授王哲分享了国内外绿氢市场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清洁电力驱动的电解技术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很重要。作为长期愿景的一部分,清洁氢气还可以通过各种新的先进途径生产,如太阳能光电化学制氢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等,减轻清洁氢气所需的GW级电解槽设施和大幅扩建清洁发电及输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压力。从绿氢市场来看,2023年全球低排放氢产量约70万吨,到2030年,低排放氢产量可能达到4900万吨/年,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低排放氢气生产将来自电解水制氢,如果包括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项目,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近75%。

王哲教授还指出,当前绿氢产业仍然面临着低温电解技术(PEM、ALK、AEM)和高温电解技术(O-SOEC、P-SOEC)、全面系统设计研发和成本挑战,降低电解成本费用需要对电解槽和BOP进行技术创新,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未来市场机遇。

会议期间,2025"北极星杯"氢能影响力企业评选颁奖典礼盛大启幕,氢能产业链近百家企业历经多轮技术交锋与实力角逐,最终40余家标杆企业荣获殊荣,这些行业先锋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技术铸就基石,在核心技术攻坚与商业化探索中突破重围,荣膺2025“北极星杯”氢能行业影响力企业奖、2025“北极星杯”氢能技术创新奖、2025“北极星杯”氢能优秀实践奖项,获奖企业以硬核科技打破行业桎梏,推动氢能效率革命,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这份荣誉不仅凝聚着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创新智慧,更见证了中国氢能从追赶者向领跑者的历史跨越。

获奖企业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