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挪威的漂浮式风电机组在北海掀起蓝色浪潮,巴西的风电场叶片在大西洋季风中轻盈转动,东南亚的海岛电站与非洲草原的风电项目跨越山海、遥相呼应——风电正以无国界的能量流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2025年10月20—22日,全球风电盛会——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启幕,这场预计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50多个国家专业观众参与的行业盛会,不仅将成为全球风电技术创新的“秀场”,更将成为跨区域产业协同的“枢纽”。从政策对话到技术融合,从市场对接至供应链联动,CWP2025正以多元国际化元素,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风电产业协同网络。
驭风出海“新航程”:全球能源转型下的风电国际化浪潮
风电国际化的加速演进,源于全球“碳中和”目标与能源结构变革的深层驱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各国对清洁电力的需求持续攀升,风电凭借技术成熟度与经济性优势,成为能源转型的“主力引擎”。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正面临严重电网拥堵,大量可再生能源项目排队等待并网;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未来二十年风能和太阳能将占据全球新增发电装机总量的80%以上,海上风电或将成为增长核心,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上的互补性,为风电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策层面的跨境协同,也为风电出海注入强劲动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虽暂未将风电设备纳入首批征税清单,但欧洲客户已普遍要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报告,倒逼全球供应链向低碳方向转型;东南亚新兴市场通过电价溢价政策吸引国际投资,拉美国家则推出土地租赁优惠与并网简化措施,多重政策叠加形成风电国际化的合力。与此同时,全球风电产业链的协同需求日益凸显——欧洲在标准制定与市场需求上领先,中国在装备制造与规模化应用上具备经验,东南亚、拉美拥有广阔的资源潜力,这种跨区域互补需要通过国际展会等平台实现高效对接。

其次,多元化国际论坛将成为思想碰撞的核心载体,议题设置聚焦全球产业痛点与未来趋势。围绕“国际风电市场发展动态与投资机会”主题,嘉宾将深入解析全球各大风电市场的开发潜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协同解决不同区域的风电发展难题。海外机构专场将带来国际机构的权威视角,进一步搭建精准对接桥梁,为企业跨越贸易壁垒、实现健康合规发展提供思路。
最后,圆桌论坛与国际合作专场将凸显CWP2025的全球视野。圆桌对话将以“构建韧性产业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共荣共生路径”为主题,汇聚行业领袖共同探寻在全球波动中保障产业链安全、实现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展会期间将举办200余场次高端论坛及活动,议题涵盖政策解读、市场分析、技术突破、国际合作等热点,与会者将有机会与全球行业领袖、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深度探讨风电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形成更多跨区域合作共识。
技术协同“新范式”:国际大展勾勒全球产业共生图景
展会现场的国际化元素,将在展区布局与技术展示中形成直观呈现,勾勒出全球风电产业“各擅胜场、共生共荣”的图景。参展商将在展会期间带来覆盖风电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将与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例如,针对欧洲高碳排放标准,低碳制造与碳足迹追溯技术将成为展会亮点;针对东南亚低风速与海岛环境,参展商推出的适配性强的中小型风电机组与储能协同方案将成为重点;针对拉美广袤的陆上风电资源,规模化开发与本地化运维技术或将受到关注。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展示,将为跨境技术合作提供实践样本,推动全球风电产业向更高效、更适配的方向发展。

从欧洲北海到非洲草原,从欧洲工业化对电力需求的满足到亚洲制造业出海的脱碳化,从东南亚的资源开发到拉美的市场潜力,风电的国际化从来不是单向的产业迁移,而是全球资源的优化重组与价值共生。CWP2025的国际参展商、多元论坛与技术展示,都将成为这一进程的生动缩影——它既将见证全球风电产业从“区域竞争”到“协同共赢”的认知升级,也将为跨区域能源合作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未来,相信CWP2025所播下的国际化种子,终将在“双碳”目标的土壤中生长为参天大树。这场盛会不仅将成为2025年的行业注脚,更将成为全球风电协同发展的新起点,推动各国以风电为纽带,共同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全球能源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