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锂电池产业专题>>技术研究>>电池应用>>内容阅读
19起兼并购/超52起投扩产 动力电池产业链站在爆发前夜

北极星储能网讯:摘要:从一季度的蛰伏期到二季度的预热期,动力电池产业链在历经完阵痛与复原后,终于站在爆发前夜。

1-3月份,受政策调整与上游原材料波动影响,锂电企业在忙于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加之新能源汽车产销低迷致使动力电池出货量不高,可以说2017年一季度成为了动力电池企业的蛰伏期。

一季度蛰伏后,动力电池行业迎来政策、市场的新变化,对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第二季度动力电池企业开启即将进入近身肉搏市场竞争的预热期。

有三大事件值得重点关注:?是亿纬锂能、力神等多家圆柱电池企业掀起国内量产21700电池风潮;?是兼并购依旧风风火火;?是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虽未如预期,动力电池及其上游配套材料企业却投扩产不停。

值此关键时期,由高工锂电主办、江阴市政府支持、苏达汇诚协办的“第十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将于7月28-29日在江苏江阴市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电动车抢占跑道锂电池渐分高低”。

届时,来自于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的国际和国内领军企业、政策制定者、业内专家学者等超500位嘉宾将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在新的产业周期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为此,高工锂电对于2017年上半年进行了梳理,用十大关键词复盘了上半年的波澜起伏。一系列重大行业事件背后,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21700龙卷风

7月7日,搭载全新设计的21700电池Model3终于量产下线。继刮起18650的应用大风之后,特斯拉能否再次掀动国内21700狂潮。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特斯拉选择的21700则是物理性与经济性综合均衡的结果。原因有:一是21700电池的能量密度要优于18650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少20%。二是在成本下降9%左右。三是可减少10%的组件和重量,提升轻量化。

事实上,目前国内包括远东福斯特、猛狮新能源、深圳比克、亿纬锂能、力神电池等电池企业都宣称将布局21700电池,同时还有大批圆柱电池企业表示高度关注,正在进行技术储备,将21700电池纳入公司未来产品发展规划当中。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从18650转换到21700电池,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8650产线设备可以通用切换到21700,不用投入太高的设备技改费用及新增设备投资,变更成本较低。

不过在应用端却呈现出较为平淡的反响,多位整车企业高层对高工锂电网表示,车企对21700电池的关注度并不高,目前还没有听到有哪家车企明确表示要采用21700电池。

在导入新型号电池方面,整车企业相比此前已更为谨慎,目前车企更为关注的点在于:第一、21700电池与整车是否适配;第二、综合成本是否比18650更有优势;第三、产品性能是否有所保障。

兼并购热潮

尽管补贴退坡、门槛拔高,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压力增大,但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青睐依旧有增不减。

据高工锂电统计,截止至2017年6月30日上市公司在上游材料、设备及电池企业等领域,涉及的兼并购案例有19起,涉及金额超过268亿元,其中获取100%股权的有9起。(注:不包括终止案例)

从兼并购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制造行业领域为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而进行的兼并购,第二类为锂电领域企业为了延伸业务而做的上下游或者本身业务扩张的兼并购,第三类则为投资公司进行的资本投资。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认为,资本已经成为助推锂电行业蝶变的重要变量。但对于收购方而言,上市公司要警惕面临估值过高、业绩承诺难以兑现、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不达预期等风险。

从现有完成的收购案例中可以发现,业绩对赌失败的案例已经出现,如美拜电子及苏州捷力等。可以预计的是,未来这种案例还会增加;对被收购方而言,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资本做好做大做强是值得被收购企业深思的长久课题。

新一轮投扩产

2017年才过半,动力电池产业链投扩产已成惯常现象,从上游材料到动力电池,各大企业风风火火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盛宴。

高工锂电根据企业公开信息初步统计,2017上半年动力电池四大关键材料及其重要原材料纷纷开启投扩产模式。

国内13家企业投扩建正极材料,涉及投资金额超73亿元,产能规划超41万吨;10家企业共计超24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投建,部分企业已经正式投产;9家六氟磷酸锂企业投产,产能过剩导致电解液成本降低;15家隔膜企业投扩产,产能规模总计29亿平米以上。

上游材料扩展需求主要来自于动力电池企业的强劲需求。仅从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方形电池企业来看,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比亚迪、银隆新能源、国轩高科、力神等排名前列的方形动力电池企业扩产项目均已开工,部分企业已经正式投产,合计投产产能超过52Gwh。

GGII分析认为,材料端,四大关键材料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材料企业的关注点应该集中在新型材料研发及量产上,比如高镍三元和硅基负极材料,提升核心竞争力;动力电池方面,高端电芯依旧供不应求,电池企业一路高进的同时,提升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实现增效降本比大规模投产更重要。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